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财经要闻 >

“红源”实践队赣南行记:在古渠与红土间深植青春信仰

2025-07-30 16:26:01 来源:今报在线

日,南昌大学工程建设学院“红源”社会实践队前往江西赣州、瑞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在千年水利杰作福寿沟,他们以专业视角探寻古人智慧与现代保护之道;在红色故都瑞金,他们沉浸式感悟“共和国摇篮”的艰辛与荣光,并通过走进博物馆、服务福利院等多元实践,深刻理解专业报国与红色基因传承的时代内涵,完成了一次知识探索与精神成长的深度融合之旅。

千年沟渠的回响:当课本知识遇见千年匠心

站在福寿沟博物馆的北宋砖石前,实践队员们第一次触摸到“活着的历史”。当AR技术还原出古人凭地势差设计的自流排水网时,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孙晨同学突然懂了老师常说的“顺势而为”:“没有水泵的时代,古人用4.25%的坡度让水流自己守护城市——真正的技术永远服务于人。”

图为实践队员在福寿沟博物馆参观(刘学超 供图)

更深的触动来自沟顶铜钱状的排水孔。队长邹康同学抚过砖拱上斑驳的“福”字纹路,在研讨会上道出心声:“这不仅是排水符号,更是把百姓安危刻进城市血脉的初心。”当得知沟渠串联数十口池塘实现雨洪调蓄与生态循环,队员们惊叹于古人“排蓄一体”的可持续智慧——这种推动工程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恰恰是城市建设必须坚持的方向。

图为实践队员在福寿沟博物馆门口的合影(刘学超 供图)

“未来我们设计的每根管道,都要像福寿沟一样成为‘千年后的城市良心’。”朱建燊同学的话引发共鸣。这一刻,课本里的力学公式,终与造福人民的信仰汇流。

红土星火的追问:在苏维埃摇篮重识信仰坐标

实践队来到“红色故都”瑞金。在这片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早期治国理政伟大实践的圣地上,“红源”队员们开启了深刻的精神洗礼之旅。

图为实践队员在魏家大院参观(刘学超 供图)

在叶坪革命旧址群、沙洲坝红井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前,队员们认真聆听讲解员的深情叙述,仔细观察每一件珍贵文物。通过实地探访“一苏大”、“二苏大”会址、红军烈士纪念塔等地,队员们系统了解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诞生历程及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基石地位,深切体会到红色政权从无到有、在艰难困苦中星火燎原的来之不易。

图为实践队员在红军烈士纪念塔的合影(刘学超 供图)

在红军烈士纪念塔前庄严肃立,队员们举行了简短的缅怀仪式。工程力学专业的王艺博同学在实践心得中写道:“站在先辈们亲手奠基的土地上,看到他们当年在简陋条件下建设的会堂、水利设施,那种排除万难、自力更生的精神,正是工程建设的‘脊梁’。我们今天的专业学和实践,更当铭记‘为谁而建,为何而兴’的初心。”

温度与展柜的光谱:将人文关怀写入实践答卷

实践行程并不局限于专业考察和红色寻访。“红源”实践队积极践行奉献精神,将青春温度融入社会服务。在赣州市养老院,队员们开展了温馨的志愿服务活动。他们不仅为老人们送上了精心准备的回力鞋等慰问品,还与他们促膝长谈,了解其生活需求和健康状况。

图为实践队员与养老院老人们的合影(刘学超 供图)

此外,队员们还走进赣州市博物馆和赣南客家博物馆。在博物馆,队员们从宏观视角理解赣州在中华文明版图和南方地域文化中的地位,了解丰富的历史遗存和地方民俗;在客家博物馆,独特的客家建筑技艺则提供了另一个观察地方建筑智慧的窗口,加深了对地域文化与工程建造融合的认知。

图为实践队员在赣州市博物馆参观(刘学超 供图)

工程建设学院“红源”社会实践队的赣南之行,是一次从专业课堂走向中华文脉保护现场的务实之旅,更是一次从理论学迈向红色精神源头的寻根之旅。这趟浸润着汗水与感动的行走,终将化作奔涌在工程建设青年血脉里的精神江流——向着守护文明根脉的专业使命,朝着赓续红色基因的时代召唤,永续奔涌!(孙晨、邹康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