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财经要闻 >

江西理工大学“智铜道合”实践队:用实践笔触书写乡村振兴青春答卷

2025-07-24 09:51:53 来源:今报在线

近日,江西理工大学先进铜产业学院(鹰潭)“智铜道合”暑期三下乡实践队,走进龙虎山景区上清镇沙湾村,以“红色传承+乡村实践+科普宣讲+产业赋能”为主题,开展了一场充满青春力量的实践活动。活动期间,副校长汪航、先进铜产业学院(鹰潭)党委书记王振环、院长肖翔鹏、党委副书记黄谷谷分别前往实践地看望慰问实践队员。23名队员用脚步丈量乡土,用行动践行担当,在乡野间书写校地联动助力乡村振兴的青春篇章。

image.png

1. 红色传承:于峥嵘岁月汲取奋进力量

重温誓词,守望相助

实践队循着历史足迹,重温入党誓词,模拟会师场景,重走上清会师路。在上清会师滩纪念馆内,泛黄的老照片静静诉说过往,锈迹斑斑的武器镌刻着战斗印记,将那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徐徐铺展。实践队员钟心伊从陈仁洪的革命故事里,深切体会到信念的千钧重量与团结的炽热温度。他忍着剧痛想着“会师打胜仗”,咱们顶着烈日跑调研、办课堂,心里不也装着“要为老乡做点实事”的念头;二是团结的温度。当年战友们在渡口等他,就像咱们分组干活时,谁的任务重了大家主动搭把手,这种“不丢下一个人”的默契,和红军会师的守望相助很像。

image.png

image.png

劳模力量,坚守热爱

我们汲取劳模的力量,肖冬样用镜头记录着“鸟中大熊猫”的生存轨迹,书写着平凡岗位上的坚守与热爱。当实践队员史和东问道:什么样的信念去支持你坚持这份护鸟的工作?他回答道:兴趣,因为兴趣用40个T的镜头记录下了这些珍贵的印象。全国劳模肖冬样十年如一日坚守护鸟一线的精神,正是三下乡实践队员们需要潜心学习、用以自勉的榜样。

image.png

会议敲定,共话振兴

院党委副书记黄谷谷、学工办负责人汪涵荇、辅导员朱丽琪带领实践队筹备负责人,与沙湾村村支书召开实践活动交流会议。从早稻收割的安排,到直播助农的流程优化,每个细节都被反复打磨:谁负责田间记录、谁对接老党员采访、如何开展问卷调查、如何开展直播突出本地特色的“土味产业”……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里,藏着我们对“实干”的第一份承诺。

2.乡村实践:怀赤子之心贴近基层烟火

乡情调研,促膝长谈

烈日下、风雨中,队员们的身影穿梭在沙湾村的每个角落。他们踏遍古村青石板路与田间地头,开展乡情调研——围坐田埂与村民促膝长谈,倾听最真实的期盼,为村庄产业升级、旅游开发勾勒初步蓝图。

image.png

文明新风,扎根乡土

实践队员们化身“河小青”与“乡村美容师”,清理河道杂物、守护碧水清波;清扫路边杂草与垃圾、扮靓村容村貌。双手拂去的是脏乱,播下的是文明种子,让绿色理念与文明新风顺着潺潺流水浸润乡土,在泥土间深深扎根。

孩童老人,年龄对话

走进党群服务中心,与孩子们一同制作飘扬的小红旗、探索小孔成像的奥秘、拼装风力赛车,在欢声笑语中传递知识与快乐;发起“时光计划——我为老人拍合影”活动,用镜头定格祖孙间的温情瞬间,孩子们的眼里有对世界的好奇,老人们的眼里有对时光的温柔,让跨越年龄的对话成为永恒记忆。

3.科普宣讲:借生动课堂播撒知识火种

多元课堂,浸润童心

实践队员变身“知识使者”,带来了一系列接地气的宣讲活动:讲述红色故事,让革命精神浸润童心;开展防溺水主题教育,筑牢生命安全防线;普及青少年禁毒知识,守护纯真童年;讲解铜科普小常识,让专业知识走进乡村。

课堂上,孩子们踊跃举手、积极问答,在轻松互动中收获知识,还拿到了精心准备的小奖励。这场知识的“及时雨”,让科普种子在乡村沃土中悄然生根。

防诈宣传,守护平安

实践队员们化身“防诈宣传员”,走进沙湾村的街头巷尾与村民家中,开展针对性防诈骗宣讲。他们结合农村常见的冒充客服退款、虚假中奖、保健品诈骗等案例,用方言土语拆解骗局套路,手把手教老人识别诈骗短信与陌生来电,还现场演示“国家反诈中心”APP的安装与使用。实践队员李思韵现场演绎反诈快板,赢得村民拍手赞扬。

4.产业赋能:凭专业智慧助力乡村振兴

手割稻穗,劳动育人

实践队将特色项目“铜芯农场”搬进沙湾村,队员们脚踩泥土、手割稻穗,用稻浪“写”出元素周期表中的“Cu”(铜),让劳动育人的思政课有了更生动的注脚。实践队员史和东掏出手机拍下稻田,配文:“两年前浮梁县种下的稻苗,今天在上清镇迎来了丰收。” 让我们读懂了课本外的答案:每粒米都带着土地的温度,每份收获都藏着不为人知的辛劳。而我们手掌上的茧子,是这个夏天最珍贵的勋章。

image.png

image.png

山水烟火,一镜到底

“家人们看过来!这里就是沙湾村最有特色的青山水色……”实践队员李思韵、王淑瑶架起手机,沿着小河道石板路缓缓移动,镜头里的画面从潺潺溪流切换青色的大山,直播间的弹幕瞬间热闹起来:“这地方真不错!”“求定位,在什么地方!” 他们以社会化媒体为“助农桥梁”,镜头对准沙湾村的绿水青山与市井烟火,通过图文、视频展现当地特色旅游业的魅力,为乡村旅游“引流”;

image.png

蔬菜教学,农耕实践

实践队聚焦生态农业发展,深入沙湾村生态蔬菜基地,听取当地农植专家细致讲解种植技术要点。从有机蔬菜的育苗技巧到移栽时机的把控,从摘取环节的注意事项到株距、埋土深度的精准掌握,队员们在泥土与绿意的交融里,亲身体验生命萌发的奇妙。此次实践中,“大学生田间课堂”实践基地正式落户沙湾村生态蔬菜基地,不仅为村民提供了常态化的技术支持平台,更让青春智慧扎根田间,助力绿色农业焕发新活力。

绿色回收,铜在车间

学院党委书记王振环带队“智铜道合”实践队同“博士服务团”走进江西保太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开展调研活动,围绕产业发展、校企合作、再生资源实践等议题展开交流与探索。这是我院第三次带队博士服务团深入企业开展调研实践,实践队深入了解“绿色再生金属回收”产业模式,更深刻明白:振兴乡村,需将课堂搬进车间,让论文真正写在广袤大地上。

此次三下乡之旅,实践队员们不仅收获了成长与历练,更扛起了青年应有的社会担当。未来,“智铜道合”实践队将带着这份初心继续前行,用青春智慧与实干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铜”色动能。

铜芯农场,收成长果

实践队师生走进学院铜芯农场采收香瓜、青瓜、玉米等时令作物,田间地头一派忙碌景象。副校长汪航走进田间,与同学们一同体验采收乐趣,询问大家的实践感受。“这颗玉米长得真饱满,就像咱们实践学到的知识,得扎实才管用。”还对实践队以农场为平台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劳动技能的做法表示认可。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通过田间劳作,不仅体会到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更明白了“实践出真知”的意义。

实践队员史和东:这是我第三次“三下乡”,又一次出发,又一次积累。绿色印记里,是与绿水青山的深度相拥。脚踩泥土收割稻谷时,掌心磨出的薄茧、额头滚落的汗珠,让节约粮食的理念从课本走向生活; 红色记忆中,走进上清古镇,触摸上清会师的历史遗迹,听着那段改写闽赣革命格局的峥嵘故事,赣东北大地上的红色基因仿佛顺着血脉流淌,让“坚守信念、团结奋进”的力量在心底生根;谷色篇章间,是劳动赋予的成长顿悟。弯腰割稻的每一个动作,都在丈量土地的厚重;稻穗饱满的颗粒,既承载着农耕文明的智慧,也让我们读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朴素道理——就像这趟旅程,踏实地走过每一步,终会收获满仓的成长。

实践队员陈圆圆: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三下乡活动,这比我想象的更辛苦、更快乐也更有意义。我作为新闻组的一员,主要负责拍摄和剪辑。首先,非常感谢在拍摄过程中,每位队员和老师的配合与鼓励。其次,最让我印象深刻,也最让我难受的就是,我们有太多精彩的故事想讲,但是每个视频的时长都有限制,所以在剪辑的时候就很难受,特别难以抉择,不想漏掉每一个画面,每一个队员认真的样子,但是又不得不剪掉很多。最后,这几天的经历,我一直记在心里,我相信它会让我受益终生。

实践队员王淑瑶:23软件物联网(产业)2班王淑瑶:割稻过程中感受农民的勤恳,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体会到“珍惜粮食”的意义;走访过程中感受到了村民的淳朴,有感而发,乡村振兴需要实践队走进基层;童心港湾,作为一名记录者,感受到了沙湾村设施齐全,村容村貌已经焕然一新;上清会师,感受到了敢为人先,不屈不饶的赣东北红色精神。

这趟旅程,智铜学子收获的不仅是知识与成长,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社会担当。他们既是赶路的人,更是感受路的人。而脚下的路,永远在说:我们,一直在路上。

文/ 钟章亮 图/ 陈圆圆 徐林旋 陈文杰 审核/ 朱丽琪 汪涵荇 黄谷谷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