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健康 > 养生 >

中国制造业如何由“大”变“强”?专家找到三大症结 对症下药

2018-07-06 14:02:41 来源:央视财经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内部结构也逐渐优化,先进产能比重持续上升。重点行业先进产能比重快速提高,智能制造、高速轨道交通、海洋工程等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占装备制造业比重超过10%,国产品牌智能手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污染高,利润低,成本上升,资金流失,高端不足,低端过剩等等...

中国制造业的症结到底在哪?眼下存在哪些需要突破的障碍?央视财经频道《中国经济大讲堂》特邀重量级嘉宾张燕生围绕这些关键问题为您精彩解读。

张燕生,中国国际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作为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领域的学者,他长期走一线,进工厂,潜心研究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路径。

张燕生在《中国经济大讲堂》演讲时,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一些障碍和困难。

1、供给侧改革滞后于消费、需求的升级

张燕生在演讲时举例:“现在排到前三位的省份是广东、江苏、山东,但是如果用结构性的变化、新旧动能的转换衡量,广东明显比江苏、山东在结构转换走得好。我当时2009年在广东看见2000万农民工返乡,广东人喊的口号是腾笼换鸟,两个转移,也就是去掉旧结构,转换新结构,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危机、危机、危中有机,危机可以变成坏事,危机可以变成好事,变成好事锲而不舍地做,十年后你就可以看到差距。”

2、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开放驱动存在约束

张燕生在演讲时阐述了他的观点,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开放驱动目前还存在着体制机制的约束。

张燕生表示,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的研发强度目前已经达到2.4以上,江苏2.66,上海3.82,北京5.96,天津3.1,浙江2.43。如果这些省份持续十年以相当的水平投入创新,就会有大量的发明专利的申请出现,即创新驱动阶段。时间越长,就会在全球的高技术项目中取得越来越多的突破。

3、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之间存在脱节

在《中国经济大讲堂》演讲时,张燕生说:“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讲到,科技创新如何为实体经济服务?如何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服务?这个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怎样能够把国家队、地方队和民间队都动员起来?基础研究、基础应用研究、开发试验研究,沿着价值链,低端、中端、高端,沿着它的产业链、它的供应链,把它整个打通。”

张燕生表示,我们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很突出。2016年的数据发现,整个制造业中国的研发强度只有1.01,传统制造业纺织、服装、箱包、鞋帽、玩具的研发强度只有0.5,很多先进制造业的研发强度也就是超过1 。

“制造业大而不强,就是因为过去40年,中国制造业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下一步我们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在市场竞争中怎么占领制高点。”

同时,张燕生将日本和韩国优秀钢铁制造企业和中国的钢铁制造企业做了比对,得出了其中的差距。“浦项制铁董事长和新日本制铁的董事长告诉我,第一,一些特种钢、高档的一些钢材你们做的还不如我们;第二个就是小批量,那种小批量的和个性化的定制型的东西,你们还做不出来,一些很精细的、需要质量、需要技术、需要经验和需要这种研发创新支撑的东西他说你们做的还不够好。”

中国制造业该如何迎头赶上?张燕生表示:“日本现在钢铁企业和美国也是打得很厉害。日本企业称,我们的钢铁企业卖给美国,美国来征很高的关税,但是我们的钢铁企业是美国钢铁企业做不了的,都是不可替代的。

中国的钢铁也好,有色金属也好,还是电解铝也好,今后要在全球价值链的高端,而且它的材料能够满足一些特殊的用途,比如说一些特殊的、高性能的一些需要。

另外一方面小批量就是管理怎么满足不同用户的特殊需要,这个方面对中国来讲是下一步可能要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去努力解决的。